首页 > 赏析 > 知识 > 如何练气沉入丹田,气沉丹田的最有效办法是什么

如何练气沉入丹田,气沉丹田的最有效办法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5-05-03 08:38:18 编辑:风之神舞蹈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气沉丹田的最有效办法是什么

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时,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

气沉丹田的最有效办法是什么

2,如何练习用腹部丹田发声怎样气沉丹田气沉后是什么感觉发声时又是何

一分钟教唱歌!如何做到气沉丹田,腹部发声? 00:00 / 02:33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如何练习用腹部丹田发声怎样气沉丹田气沉后是什么感觉发声时又是何

3,怎样练气沉丹田

用鼻子和嘴同时吸气,吸气时要感觉鼻腔和口腔内有明显的凉意。逆腹式呼吸,深吸一口气,闭气,最少1分钟,然后呼气,同时意想气从胸口沉入丹田。反复进行,每天练习半小时,1个月之内,会感到丹田发热,充实饱满。
如果你从来没接触过气功,那你就这样练逆腹式呼吸,深吸一口气,闭气,最少1分钟,然后呼气,同时意想气从胸口沉入丹田。如此反复进行,每天练习半小时以后,几天到1个月之内,会感到丹田发热,充实饱满。

怎样练气沉丹田

4,气沉丹田怎么练

1、先练松静站立,按要求将姿势站好,全身放松,但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强,多着意于放松。2、取松静站立姿势,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微向外张。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坠肘。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合,同时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则五趾抓地。3、选几个动作简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太极拳招式练习,如太极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等,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做到开吸合呼,蓄吸放呼,闪跳为吸,发力为呼。吸为提,呼为下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扩展资料:丹田的作用:1、上丹田在督脉的循行路线上,督脉属于阳经,故上丹田属阳,是阳气积聚之处,又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思维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之所在,是练功入静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锻炼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意识活动,平衡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抑制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机体的储能性效应。这样,有利于人体修养生息、蓄积精力、发挥潜能,与疾病作斗争,以获健身之效。所以,练功后会感到体力增强,精力充沛,周身舒适。2、中丹田位于胸部膻中穴处,为气会之所在,在针灸治疗疾病时,所有关系到“气”方面的病症,均取此穴。凡是属于中气下陷之疾患,如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垂脱、经量过多、气虚哮喘等等,均可以通过意守中丹田而治愈。但在意守中丹田时意念不可过重,要似有似无,以免造成胸闷、胁胀等不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丹田

5,女生如何练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这是模糊的概念,一般人都体会不到,你现在主要学习的话,应该多练习一些呼吸技巧,例如腹式呼吸了,在习练武术的同时利用武术本身的呼吸和动作技巧融入其中,再加之自己自身对呼吸吐纳的理解。慢慢体会,这东西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人其实体内都有气。只是看自己会不会运用。,如何运用,
先不说有没有!即使有这也是没有办法用文字来形容的
需注意女生在经期不要着意丹田,可以换到膻中!凡此皆不可着意太重.没人指导还是不要练的好
脐下三寸

6,怎么气沉丹田

所谓丹田气就是感觉上把气吸到肚子里,而不是肺里,嘴突出的感觉就是吸气后肚子鼓起,而不是胸口胀起。唱歌的时候也不是一味向外吐气,用腹肌控制肚子匀速收缩,从而达到均匀吐气效果。  基础: 首先是练气 深吸一口气,感觉把往下沉然后慢慢向外吐,能吐越长越好,反复练习。因为唱歌如果从喉咙里出声音会很肤浅,尽量感觉从丹田突起发声才正确,所以要先练气息。以前我被要求每天练半小时吐纳的。  接着是发声。之前老师说过之所以听着声音尖哑是因为喉咙紧闭着发声导致。记住千万不要扯紧喉咙喊出来。应该尽量张开喉咙,舌头放平,增大口腔内共鸣。若是美声唱法就要把声音想象成从头顶发出,但若流行唱法则没那么讲究  对付跑掉的方法: 想要不跑调主要用以上的吸气和发声方法练习音阶。找些音频,或者电子钢琴,钢琴软件什么的,人生的更好,容易判断是否跑调。反复播放do re mi fa so la ti do 这七个音阶,一开始逐个播放,用"a"唱出所播放的音阶的音调,直到听出你唱出来的和播放的产生共鸣。共鸣这东西,凡相同音阶或隔一个音阶的振幅相似的两个音凑在一齐就会听得出,感觉就像耳朵脑袋边有蜜蜂在高频拍翅膀(大概是两个音波频率相同重叠在一起发声了干涉什么的),但这种共鸣在相邻两个音阶间不会产生,所以如果你跑调不厉害应该不会弄错。等每个音阶都找准以后,开始连续联系,一口气唱出do~do八个音阶,每个持续大概一秒钟,反复练习后你就会发现,现在流行的大部分歌曲都由这几个音阶组成(当然还有高八度或低八度的)我这么连过来,现在只要给出一条旋律,都能马上用do re mi 表示出来。  实战应用 :掌握好音阶后在唱歌是会在不自觉中在脑里寻找将要唱的下一个音阶。以前我老师总是说:“想好了再唱出来!”就是叫我们先在脑海里想好下一个音阶发声的感觉,再发出声来,就不会走音了。  还有一点,唱歌时的咬字也很重要。如果咬字不清会让人觉得很不好听。简单的说就是要比平时说话夸张。特别是唇齿音,一定要发清楚。而且有个小技巧。例如“鸡”字,不能只发“ji”,要在中间加一个韵母“v(鱼)”的口型,发作“居-i ”。这么说也夸张了一点,不过主要是要把声母韵母连接的过渡部位发音加长,听起来就会好了。  人本来听自己的声音是同时通过鼓膜和头骨传导同时接收的,而听别人的声音则只通过鼓膜传至内耳,所以听起来会有差别。你可以试着把双手掌张开掌心朝后,放在脸颊两边,把口和耳最近的传播途径阻断,就会听出一点点差别。  唱歌这东西,主要是要多练习。只要有恒心,什么都成的。加油

7,怎样做到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指在精神作用的指挥下,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丹田,进行呼吸吐纳,使精神不涣散,呼吸自然放松,心平气和,呼吸节奏达到缓匀状态,意气合一。古代有“存想丹田,太一紫房”、“抱元”“守一”等说法。 其实气沉丹田这个“沉”字,容易使人误解成要努气从上往下压;若说“气聚丹田”,好处是让人想到不仅要从上往下,而且还应含有由下往上,上下两头都有往丹田聚拢之意,缺点是片面强调了一个“气”字,又往往容易使人着意在“气”,易犯努气和意大的毛病。所以还是叫“意守丹田”吧!意守丹田所侧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深沉自然,思想与行为(这里特指呼吸)相统一、协调。
把你的气息逼在小腹,也就是丹田位置,你会感觉到腹部两旁有气息鼓起,这时就是气沉丹田!
用意念把气沉入丹田。这里的气不是指呼吸的气,而是指想象的气。
个人的见解与经验:1如果不清楚气息该放在什么位置做深呼吸即可就是不需要胸腔吸气感觉是这样的:闻花香或者睡觉的时候平躺自然呼吸的状态2在唱歌的时候气息是要控制住的因为在唱高音或者低音的时候气息散掉会导致破音所以气息一定要把握住3唱歌的时候口腔内打哈欠状然后运用腹部来吸气自然的吸气久而久之气息就会自然的下沉4在唱高音的时候气息就要牢牢的拽住这个感觉可以通过打喷嚏,咳嗽来找感觉,再者就是我们在搬一个很重的物品的时候,身体的状态就是高音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气息就是在丹田部位的。纯属个人见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想想排泄时的感觉就明白了

8,如何才能做到气沉丹田

丹田(此处指下丹田),既是道家养生功法中的重要部位.也是武术练习中人身体上下相随的重要部位。练习太极拳要做到气沉丹田.首先应注意呼吸的沉降.要与动作的起落、开合、收放、前后推移相配合。要做到呼吸自然。不能有间断。呼吸要深、慢、匀、长。太极拳术的套路练习,一般要求起吸呼落,开吸合落.收吸放呼。如此练习,天长日久,就能逐渐做到呼吸沉降.气沉降而不是上浮.周身一松到脚。只有气沉降 下来.周身劲力方能随之下沉。神气收敛入骨,真正达到松沉的境界。当然这一要求要与含胸拔背等相结合。其实同为内家拳的形意拳亦有此要求,形意拳的“顶、扣、圆、敏、抱、垂、曲、挺”。其中的 “垂”.即要求呼吸之气要下垂,一沉到丹田.这样下盘必稳,稳如泰山。 其次.呼吸沉降的同时还应注意收敛住臀部。敛臀也是太极拳术最主要的要求之一,也是内家拳术与其他拳术的本质区别之一。从孙福全到李玉琳。到李天骥.再到牛胜先,历代大武术家均极为强调敛臀的重要性。正如我的老师所言:人体臀部以下部位的重量占人全身的很大比重。只有敛住臀.周身上下的劲力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发力才会完整。臀部一旦撅出。周身的功力就会被大量分解,故敛臀是内家拳术的根本性的要求。敛住臀之后,周身之力方能一松到脚.发人时周身的劲力才能合理运用,由脚跟到腿.到臀,到腹部,到腰,到胸,到肩,到肘,到腕,到手,到指尖。这样周身之力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对抗时才能截住对方之力.在运用自己的周身之力,加上腹部的弹力。把对方放出(见牛胜先《广州市形意拳会十周年特刊·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之二》)。 这样。一方面在套路练习中做到呼吸沉降,另一方面臀部严格收敛,两者上下的压缩.逐渐就会达到气沉丹田的境界。 以上提到的敛臀和呼吸的要求。在太极拳术实际的练习中.如果单独达到其中的一个要求,并不是很困难。但如果在身体的运动当中同时达到二者的要求,把二者有机组合起来,协调一致.那就不是很容易了。而这正是体现一个人功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用函数关系来表达,敛臀和呼吸可以视为体现中国传统武术“功夫”的最重要的两大变量。 这两大变量的组合,集中表现在人的腹部。中国武术家们常提到的气沉丹田,腹式呼吸即为此。敛臀与呼吸相结合,在身体的运动当中.上下、前后相挤,力、劲、气逐渐压缩,集中于腹部,最终会气沉丹田.形成小腹坚实的结果。 气真正沉入丹田之后.不论呼吸、发力,言谈举止间.小腹部位始终坚实。这也就是著名的《太极拳论》中所提到“气宜鼓荡”,《十三势歌》中提到的“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一个真正有功夫的太极拳师.气沉丹田后。小腹坚实.当受到对方拳脚的撞击时。腹部自然会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这可以作为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掌握太极拳术的标准之一。我的老师曾经提到过,推手高手郝家俊先生.用腹部放人的劲力相当足.比一般人用手的劲力还要大。为了使我们亲身体验何谓“气宜鼓荡”.在日常训练的时候.老师也曾让我们用力击打过他的腹部.推手时也体验过老师如何用腹部发力,把我们发放出去。1978年日本太极拳第4次访华团访华期间.我的老师曾在崇文体育馆教几位日本朋友太极推手。日本朋友想不到老师身材瘦小、但很难推动。后来全团13个日本朋友排好队,轮流在老师身上试力,结果没一人能推动老师。日本朋友曾好奇地撩起老师的衣衫,发现老师的腹部坚硬如石。这也就是气沉丹田的表现。 在拳术的训练当中把敛臀与呼吸相结合,难度更为增加,这是中国古人在不断地练习揣摩中发现快速增长劲力的重要秘密之一。今天我把这一体会综述于此,抛砖引玉.希望有助于增进大家对传统武术的理解,共同探讨,对传统武术进行研究、整理,更好地传承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粹。(作者简介: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工作单位北京市政协研究室)。

9,最有效 气沉丹田的方法

意守丹田是指在精神作用的指挥下,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丹田(关元穴),进行呼吸吐纳,使精神不涣散,呼吸自然放松,心平气和,呼吸节奏达到缓匀状态,意气合一。古代有“存想丹田,太一紫房”、“抱元”“守一”等说法。 练功重点: 意守丹田所侧重的就是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思想与行为(这里特指呼吸)相统一、协调。 练功方式: 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认为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也有人认为在脐下三寸关元穴处。当然,意守丹田并非指仅守住一个穴位点,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 在练功的初期,由于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马上守住,可先采用逐步放松法,使思想渐渐集中,杂念逐步减少,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应当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排除杂念,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如果勉强死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时的注意力的强度。意守强度太小,杂念难以排除,丹田也难以守住;意守强度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所以,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些,精神要放松,以头不胀痛为度,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帮助入静。随着练功实践的加长,可逐渐减小意守的强度,渐渐达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程度。 练功先哲们认为,通过一定时期的意守丹田锻炼,内气(此指感觉)就会在该区聚集,慢慢还会产生一些热、重、胀以及类似热气流的感觉,并逐步明显。再练下去,无需用意念引导,就可能自然地出现内气循任脉—督脉循行的感觉。 部分女性患者,经期意守丹田如出现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的情况,可改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之间,为中气汇集开阖之处,也是任脉与脾、肾、心包等经络汇集之处。意守膻中穴,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可调节和治疗某些妇科疾病。 也有一些练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会出现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气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此时,应依具体情况放弃意守丹田而改变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 下面关于气沉丹田: 丹田在脐下三寸,气沉丹田,就是要求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后天之气宜顺就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腹稳,呼吸自然就顺,下盘就能 气沉丹田 稳固。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是积累内气,以成内劲功夫。然后炼气化神,以使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这样,内气、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实施于较技攻防中。 气沉丹田的释义 “气沉丹田”的精义,分为练、用之法式,练功时能够气沉丹田炼精化气,积累内气,形成内劲。然在较技时内气分为两种而使用,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与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势之用。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处转移。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内气,功夫好者可成球状景象存在,不管攻防较技多么激烈紧张,丹田中存留着内气,则不会产生喘满的。这一点也不影响其另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以成攻防拳势的。而存留的这部分内气又可使自身松沉稳健,步步生根而又动变轻灵敏捷。 气沉丹田理论基础: 古拳论云:“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收,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录自《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此论中的“中宫”,就是少腹丹田,故知“身中”就是身内之中宫的简说了。明言是丹田气海了。 气沉丹田丹田位置 唐顺之在《观峨嵋道人拳歌》中说:“鼻息无声神内守”。就是说峨嵋道人打拳时,由始致终总是气沉丹田的,及神内守。此内守二字,内,指丹田。是针对:外,指外形而言的。守,指内气在此静定而不它移游走。神内守三字,说的就是“存气常充腹”的这部分内气。为何峨嵋道人打拳时运动异常激烈。而骤然停止收式,不生喘满而鼻息无声,神闲气定呢?就是因为 “存气常充腹”的“神内守”的缘故。也就是不生喘满的直接原因吧。但是,什么现象可致喘满呢?即生出气满嘘嘘的现象呢?在“气法指要”的歌诀中,前贤已经清楚的指明了。 就是“杀手休将气放怀”。杀手,就是攻击之手,气放怀,就是沉在丹田充少腹的这部分内气,莫升起放在胸中,其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发放人的瞬间,莫将沉在丹田中的内气放入胸中来”。如果沉入丹田的内气因发放人时而升浮到胸中来,内气无根而浮,则必生喘满而气喘嘘嘘了。这就是为什么动手较技,因为有沉气丹田内守功夫者,不生气喘之症;虽有沉气丹田不能内守者,必生气喘之症。而关键又在杀手的发放人之瞬间,最容易发生“气放怀”的现象。这是不得“神内守”之运用内气这一功法者最容易出现的病拳现象。 气沉丹田练功方法: 当练习拳术已能气沉丹田了。就要配合攻防招式练习“放劲发人固气之法”了,又名“练力法”,又名“吐气开声贯气法”。不管名称如何不同,练功方法是一致的,步骤是相同的。 骑马开弓式练法 骑马步,就是疾步站式,如同形意拳门的三体式站架。开弓式,就是直拳,或用掌。两手要一收一发。意似开弓。这样形成了直步冲拳的打法,顺步法,拗步法都可以。练时有进步法,退步法;进中退,退中进;或半步打法,都是良好的手足配合的打法。由于是以“贯气固气为主”。故练习时外形轻静自然,只求姿势动作准确,内气适时到位的感觉,不求击打放人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贯气固气”的效果。才属于正确的练法。 练功要点 即直步冲拳式练习,进步和冲拳到位之瞬间,吐气开声,胃上脘内有内气直下沉入丹田中,此为“气贯丹田法”。此法练习20多天,自觉气贯丹田充足,内气下贯丹田自然而然。就要在此基础上继续练习上贯和下贯的功法,以求周身贯气圆满,而又“丹田固气”和“贯气通筋骨壮形骸”同时存在,同时运作,达到“杀手休将丹田之气放入怀”的“固气功夫”,至此,也就在较技中不会产生气喘之症状了。 上贯法 当打直步冲拳的吐气开声,胃脘内的内气下贯丹田中的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腰中命门而出上贯百会,乃从腰脊、胸脊、脊椎整面而上,只有脊椎一线之内气经颈脊达百会贯顶。其它则在夹脊部位分成两股,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 下贯法 与上贯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会阴返环跳,沿腿之阳面,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 这样,在直步冲拳的贯气法中,内气的运行分为三种线路。一是内气贯丹田,二是上贯,三是下贯。而此三种线路是同时存在的。既达到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的内气之双重效果,又保证了“杀手休将气放怀”的不生喘满之效果,但要知道,练习时只体认贯气的感觉,包括贯气的线路之体认情况。只体认做好吐气开声的贯气法。至于其它,就是全身的松静自然了。即只管吐气之呼,不管吸气,乃是秘诀。 以此吐气开声贯气法,修练百日,固气功夫定矣。再以本门宗技的各种攻防招法依此法而练习,达到每式攻防招法的气道畅通,贯气充足,则丹田气海的内气根固矣。 气沉丹田步骤: 1.抱丹田 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之处(湖泊河水边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时,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2.转丹田 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再从右向左转36圈,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圆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圆周晃动,当身体晃动时,先向左半周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边时呼气,呼气时舌抵下腭。但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这样的平行转圆可以使代脉得到锻炼。 4.揉丹田 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古作划圆运动,也是吸气舌顶上胯(搭鹊桥),呼气舌抵下腭。约36下。 5.击丹田 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半步,两臂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舌顶上腭吸气。然后左脚后收,与右足井齐,两掌变拳一齐向丹田两边猛击,舌抵下胯呼气。计36下。 6.折丹田 轻步站开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护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护去。然后两掌交叉一齐向前扑去,扑时叩首,为“以首叩碑”呼气;起时吸气。这样腹部会得到压迫的锻炼,丹田也会充实起来。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随意坐下,右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左腿压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如此36下。再换成左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右腿压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气,气贯丹田,也36下。 8.喷丹田 两脚立正,并脚而立,两手掌从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两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气。然后一齐向前猛然推去,为“婴儿击食”,推出时喊“喝”,呼气,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领左手,高举在头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处,两脚尖掂起,向空中吸气。然后两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样,用力一齐向下拽,两肘打坠劲,坠到两手落到胸前,呼气。这样子起吸气,下坠呼气,计36下。通过强行呼吸,丹田气足,内气鼓荡,能达到内壮的目的,只有内壮才能力源丰富,劲力浑圆,用之不尽。 谢谢观看,

10,如何练习气沉丹田

“丹田”究竟在人体的什么部位?现列举各种说法于后,供参考、分析。1、神阙穴。属任脉,位于脐中。后面正对命门穴(属督脉,腰椎第二棘突之下凹陷处),为一身之中,断脐之所。2、气海穴。属任脉,又名下气海。位于体前正中线上,脐下一寸半处。3、石门穴。属任脉,别名丹田。位于体前正中线上,脐下二寸处。4、关元穴。属任脉,位于体前正中线上,脐下三寸处。以上是从针灸穴位的点上看,上下就有三寸之差。以下又有人把丹田分为上、中、下三处。5、上丹田,印堂穴。别名有祖窍、玄窍、空窍、根窃、山根、宗根、天根、有根、方寸、元门、众妙门等。它是元“神”出处之所,泥丸脑府的门阙,在人体至关重要。6、中丹田,膻中穴。属任脉,又名上气海,为“气”之海。位于体前正中线上,在两乳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7、下丹田,泛说有神阙、气海、石门、关元等穴。为蓄“精”的仓禀。8、上丹田,百会穴。位于后发际之上七寸,约当两侧耳廓尖连线的中点,头顶心处。9、下丹田,会阴穴。位于会阴部正中,前阴部与肛门之间。是任、督二脉的起点。10、中丹田,位于上丹田百会穴和下丹田会阴穴的连接线与神阙穴和命门穴连接线相交点。百会穴与会阴穴在身内的连接线叫“冲脉”。神阙穴通过命门穴,围腰部的圈线叫“带脉”。“冲脉”相当于人体中轴线的头和躯干上半部分。若以此种说法,则其所在位置就相差更远了。以上所说丹田的所在部位,大部分是在气功应用。武术中所说的丹田,都认为应当在小腹部,虽然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的点上有距离,在对“面”上的认识还是一致的。  气沉丹田具有疏通全身经络,和畅气血,益寿延年,以及消释烦劳,平抑怒气、恐惧、忧愁等不良情绪,使人心境开阔、增益智慧的作用。本人认为,气沉丹田是指:练功者功力修为达到一定高度,于功法演练中,进入深层次的松静状态后,恰如《老子》所谓“虚其心,实其腹”的一种入静状态。气沉丹田是在长期不懈的功法习练中,达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尾闾中正等要求,使全身内外完全放松,并在心意恬静无忧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实现的。本文以健身气功?五禽戏“鸟戏”为例,重点讲述练功中如何放松身心,以达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  初级阶段  在熟练掌握了功法动作并开始领悟习练要领的基础上,引入沉肩坠肘等简单的放松练习。“鸟飞”动作一,两腿微屈,两掌合于腹前,掌心斜相对,目视前下方,摆好姿势后首先注意沉肩,同时要意贯肘尖,有肘下坠之感,这种感觉是由肘部放松带来的。两掌在体侧平举向上的过程中,两肩尽量下沉不上端,肘尖不要上扬,背部正直而生挺拔感。头慢慢地转成悬顶中正,同时微收下颏,竖项,将颈椎关节的小韧带松开,如此悬顶才不会僵滞。两掌成展翅状向上平举于肩的瞬间,沉肩,意在两手拇指和食指,提腕促使手掌波浪式蠕动,隐约感觉到有力由腕传导至拇指、食指端。借助于两臂下落,打开肩关节的同时,肩胛骨就势横向松开,以使两肩微含,两肋微敛,胸廓略向内含,肩背部便有轻微的左右拉伸之感,并顺势将松传至肘、腕、手指,且瞬间而过,意念不可停留。做到了肩膀下沉,肩胛骨横向放开,含胸拔背的效果自然而然产生。含胸拔背要完全顺乎人体的自然形态,而不是弓背缩胸,不要故意造作。在含胸拔背的基础上使臀部稍作内收,敛臀时,尽量放松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这样就约束臀部突出,保证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结合起来,可助气下沉,从而有利于气沉丹田,此时,由不良情绪导致的上逆的邪气,逐渐下降消除,中和之气缓缓地输布周身。鸟戏完成调息过程中,身心另有一番体验:身体轻松爽快,呼吸平稳顺畅,暂且忘记了烦恼忧愁,心旷神怡。这便是气沉丹田的初级状态。  中级阶段  领悟了习练要领,进一步精化动作。练功中能够主动排除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到功法演练上,心境安然宁静,神情闲适安逸。“鸟飞”动作一,掌心斜相对,目视前下方,无需意导,自然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放松要求。两掌在体侧向上平举的过程中,肩胛向两侧横向打开,带动肩膀向下松沉。两掌成展翅状向上平举于肩的瞬间,拇指和食指内气充畅,有虚空感,提腕促使手掌波浪式蠕动,感觉到有股轻微的劲力由肩胛经肩、肘、腕传导至十指尖,拇指、食指内劲感觉尤为明显。两掌下落中,似有意似无意,意欲动心已知,大脑中还未来得及反应“松”的概念,凭借形体动作的态势,肩胛内部肌肉倏地松开,顷刻之间全身有传导式松驰之感,有种微麻的感觉掠过整个背部,是气功劲力在起作用。劲力是身心松静时的意念,导引体内清和之气运行,瞬间而发的力,即练功者常说的意到、气到、力到,是意气力和合的结果,因此也叫内劲。上述练功体验并非每次练习都会产生。下落中,肩胛松开带动两肩松沉的同时,由内劲引发的横向松散,促使背部肌肉自然舒展而微微隆起,拔背的感觉随之而来,一产生拔背感,胸部也自然做到了舒松虚含。检验含胸的标准是:在打开肩关节、横向松开肩胛骨的一瞬间,胸口处好似开启了一扇圆形的小门,霎时将心中积压已久的忧虑抛掉,胸口有微微的虚空感,心胸顿感轻松自在。平举向上及下落时摇荡于两臂的内气好象要阻拦臂膊,又有丹田及命门内劲的推动,使得松柔的两臂恰似轻盈洒脱的白鹤正在凌空展翅。在两臂平举向上和下落的过程中,整个身体放松保持下垂状态,但同时头顶百会穴始终含有轻微的上顶之感,而非臆想的上顶之力。上有百会悬顶,下有尾闾中正,配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脊柱自然节节松开,形成上下对拔之势,虚领顶劲的状态自然达到,顿时心中豁然开朗。此时,体内浊气下降消于无形,清气上升输注全身,外形与内气逐渐融通。此阶段虽不能清晰地感觉到真气的出入消息,但小腹部却有内气涌动而产生的麻热鼓胀之感。这种感觉是由于入静之后,内感受性提高了,本体感觉敏感了而产生的,其体验因人而异,不要刻意追求,否则容易产生“感知觉异常”等偏差。鸟戏完成调息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进入气沉丹田的中级状态:身体松柔舒坦,呼吸匀细柔长,大脑清静,胸部松空,久积于心胸的郁闷一扫而光,倏忽间脱离了物欲的缠缚,心胸豁然开朗,丹田内气充实通畅,与命门之气开始沟通,神态沉稳安详,大有气吞山河之气魄,又如闲云野鹤般悠然自得。  随着动作精化程度的提高,功法演练达到了自动化,练功时不但消除了一切杂念,甚至忘记了功法动作,忘记了自我,却没有一个动作不符合规范要求,没有一个动作不表现出五禽神韵。练完“鸟伸”最后一个动作,两手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全身内外完全放松,心中了无牵挂,阳气平和。接上式,两腿微屈,两掌合于腹前,掌心斜相对,目视前下方,依然处于松静柔和的练功态中。两掌在体侧平举向上的过程中,肩胛横向松开以及肩下沉一气呵成。沉是松柔状态下肌肉的坠落感,是检验松的标准,此阶段的松超越了沉,主要表现为散。体内真气流注,全身松散由内劲推动,从肌肉到筋骨,由表及里一点点渗透,节节贯穿。两掌下落时,由内劲引发的松散更加强劲,意未动,心已全知,肩内部自动松散,顷刻间传遍周身,胸部虚空,虚怀若谷,背部内气贯通,似乎没有了肌骨之感,含胸拔背已超越了形体上的要求,头顶百会穴虚豁无碍,几乎感觉不到上顶之劲,这是百会穴周围经络通达的缘故,开始了悟“致虚极,守静笃”、“心与道合”、“明心见性”的真谛。此时,气机宣畅,“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由于内气鼓荡欲冲开体表,与天地之气相合,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这种状态并非贯穿整个练功过程,气机宣畅转瞬即逝,何时到来,不但因人而异,即便是同一个人,练功时的入静状态不同,也会发生变化。
练习气沉丹田最好使用嘴吸呼气还是用鼻子吸呼气? 用鼻子吸气,用嘴巴呼气。 “气沉丹田”为拳家术语。在近世出版的武术刊物和古代流传下来的拳经、拳论上,经常可见。老拳师们教拳时,也常把“沉气”二字挂在口边。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首要地位,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对于一般习拳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体做法。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解,应该首先弄清:什么叫气沉丹田?为什么要气沉丹田?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一、 什么叫气沉丹田? 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形意拳家马礼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以笔者愚见,气沉丹田不是别的,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开、合相结合。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再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胸、背、肩和腰胯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作到“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的要求。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先生教“鹰熊斗智”的架子时,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贯丹田和入力丹田。“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练拳是动功,其势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有紧有松,不能总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动,要有鼓荡开合,纵横飞腾。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的意思。 二、为什么要气沉丹田? 练拳之目的,一是为了强身祛病,延年养生;二是为了克敌制胜、抑强御侮。在格斗中如何能发出大力且使此力产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倾跌,自己则稳如泰山?欲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按照拳经的规定,进行各个方面的练习而综合运用之,“气沉丹田”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从健身角度来说,练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关键。丹田二字,笼统地说是指从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肾脏亦在其附近,它们统统包括于中医所说的“肾”这一概念之内。人的生长、发育、壮大、衰老等过程,是和肾息息相关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内分泌的功能紧密相关的。通过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延迟衰老(中医叫补肾)。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能变得精力充沛,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增强。对运动员来说,还可提高竞赛成绩。这一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和为人进行气功医疗中,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 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丘,然后即沿经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所以练丹田者,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后武艺乃得以精进。气沉丹田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脏的工作。从技击角度来看,膈肌大幅度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向下膨胀,腹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松、全身肌松肉坠,腹部充实而沉重,可使人体重心降低,在力学上体现了稳定作用,在运动中易于作到中正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既便于随对方进攻之势纵横缠绕、引进落空,得势时又便于腰为弓把的使用,发出丹田命门之力。这就是前辈形意拳家刘殿琛先生常说的“活泼于腰,涵蓄在胸,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击人。” 三、怎样作到气沉丹田? 前边已经提到过,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让气在丹田(气海)与中脘之间,有提有下,起伏鼓荡。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只要在走架时注意作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吸为提,气到中脘,呼为下,气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时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练松静站立,即自然桩是也。无论采取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定劲桩,太极拳的混元桩,或少林拳的马步桩,都是一样。按要求将姿势站好,即将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强,多着意于放松。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练上两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佳。2、仍按第一步所采取的桩法松静站立,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微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坠肘。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合,同时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则五趾抓地。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吸时两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以气催力向外推,从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即可进行第三步。3、选几个动作简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钻、炮,八卦掌的双撞掌、马上开弓、黑熊反背,太极拳的双峰灌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少林拳的挂月撞掌、十方戒、双崩拳均可。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作到开吸合呼,蓄吸放呼,闪跳为吸,发力为呼。吸为提,呼为下。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这时自己会明显地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灵活,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脚踝处,鞭杆在腰脊,两臂两手如同鞭梢。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步稳而不乱。动作发劲,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妖娆自然,妙趣横生矣! 在网上有人问我,老中医,你是不是医生啊?嘻嘻~~~如假包换的哦。想交个医生朋友吗?。防假冒号码:老中医 qq526074534,往后我们有缘,需要服务,中医、心理咨询、恋爱,在qq问问里,有专业性服务的哦! 名落孙山,江郎才尽,英名早逝者,欢迎复制,回答,共同广度,迷途受难同胞,一起参与“为人民服务”伟大的行列,小妹不才,谢谢大家 !
文章TAG:如何何练沉入丹田如何练气沉入丹田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